按“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
三步走总体部署
和新能源新业务发展规划
中国石油加快地热产业发展和布局
跑出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今后一个时期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
国内地热产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从1976年冀中石油会战的高温高产热水井,到今年新增900多万平地热供暖面积,几十年来,中国石油地热产业发展蹄疾步稳,迈出了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发展地热产业,中国石油“底气”何来?竞争力何在?今天,小编就来盘一盘!
山东德州市武城县地热供暖项目地热井正在进行钻井施工 杨军摄
地热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发展地热产业的最大“底气”。中国石油矿权区内4000米以浅地热资源总量达1.08万亿吨标煤,占国内地热资源总量的86%。此外,15家油田年采出水超过10亿立方米,余热资源量近180万吨标煤,夯实了中国石油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有业内专家表示,地热能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与油气相关技术高度重叠,石油公司开发利用地热能具有先天的优势。作为综合性的国际能源公司和国内油气行业的“主力军”,中国石油在油气领域积累的诸多技术、资料和经验已经成为发展地热产业的先发优势。
中国石油在油气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地质、钻测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可直接移植运用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油田大量废弃井也可重新利用改造为地热井,从而降低地热能开发风险,节约开发成本。技术和资料的先天优势正逐渐转变成中国石油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河北雄安华油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员工在万锦新城供热站查看监控生产运行情况 杨伟奉 刘昆树摄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经形成五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四大地热工程建设实施能力。其中,地热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高温钻完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砂岩经济回灌技术、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技术、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冀东、辽河、华北等油田的多个大型地热供暖项目已经实现砂岩地层无压回灌;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技术已在大庆、华北等油田推广应用。随着技术水平和产业协同优势的不断凸显,中国石油地热产业发展将迈入新的阶段。
辽河油田环境工程公司技术人员在海南福山油田进行地热井抽水及回灌试验 赵振民摄
几十年深耕地热能开发利用,中国石油积极协调地企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政策支持,探索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管理模式。“政企合作、技术主导、多方投资”的发展经验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石油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
政策的东风也在推动着中国石油地热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石油矿权区与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区基本重合,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促进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的文件以及南方地区夏季制冷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地热产业将迎来开拓外部市场的机遇期。另一方面,中国石油内部生产耗能较高,在集团公司“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的推动下,拓展内部市场,推动地热替代油田内部生产用能前景广阔。
河北任丘石油新城南区换热站设备管线巡检 杨伟奉 刘昆树摄
下一步,在国家“双碳”目标推动和集团党组的统筹部署下,中国石油将持续推进地热产业“233”战略布局,创新“地热+”开发利用模式,加大战略技术储备和关键技术集中攻关,进一步为中国石油地热业务“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增势赋能。
来源:中国石油报 |